第221章(2 / 2)
那是破城啊,千军万马都搞不定的事儿,他凭什么这么说?
就凭他的一两句话吗?
不过,不管他说什么,夏广成都是要听一听的。
集思广益是他的优点。
都说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,或许他真的有什么好主意呢。
“坐,上茶。”
立即就有小兵上前给赵明华倒茶。
赵明华呷了一口茶,怎么说呢?
真不好喝啊!
这茶比自己家下人喝的都还差。
只能说,这当将军的人也是挺辛苦的,吃香的喝辣的只能是京城里的那一群吧。
这位长年在外行军打仗,功勋卓越,赏赐百千强,却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享受,就……挺可怜的。
这么轻轻的瞄了一眼夏广成,已经被人逮了一个正着。
“你那什么眼神,收起你的同情心,本将不需要。”
“没有的事儿,没有的事儿。”
尴尬啊,自己就是昌州的一小娃,和人家京城来的大将军说什么享受什么的,真是井底之蛙,自不量力啊。
是他自大了。
这种人,明察秋毫观察细致入微,自己可怜他,他会不会发怒杀了自己?
“说吧,怎么破?”
他的时间很宝贵,有话快说,没话就走。
赵明华……这还真是冷血啊,都不问问丈母娘他们还好吗?
“将军知道城中情况吗?”
这不废话吗?
他的探子每个时辰都在往外传话。
“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,纷纷走上街头,甚至主动去当人肉盾牌。”
这才是让他无从下手的地方。
“他们之所以当人肉盾牌,是因为想要一天两个的馒头,是想活下去。”
夏广成很懂这其中的道理。
“如果,将军能许诺,待城门开了平定叛乱后每家每户有平价粮供应,您说会是一个什么结果?”
结果就是不战而胜!
甚至会有人打开城门迎接大军进城。
“问题是,本将军拿来粮供应?”
言而无信,百姓更会怨声载道,只会适得其反。
这不是夏广成能干得出来的事儿。
赵明华看着他笑了笑。
“到立秋收谷子大约只有一个月时间了,将军要做的事儿就是在这一个月之内拿下昌州,让百姓安居乐业……”
说得好有道理!
这小子,明明那么年轻,结果说的话就好像朝堂上的那些老古董一样。
撑一个月?
他拿什么来撑?
平价粮?
且不说粮行的东家答不答应,就算刀架他们脖子上,他们也不一定有这么粮啊?
难不成让他去别的地方调粮?
那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这小子,真真是说得轻巧……
等等,他既然能说,就说明他能搞到粮!
“你手上有粮!”
这不问话,而是陈述。
“你想要什么?”
商人无利不起早,所有的付出都是等价交换的,夏广成倒是想这位有什么野心。
高官厚禄,只要他上了折子倒也是可以为他争取。
“我要进京城经商。”
“成为皇商?”
“皇商?”赵明华愣了一下,觉得还不错。
他与春暖之间的协议就是这样的,他所有的产业有暖暖都要有分红,带着春宁赚钱,让肖家有足够的财富换一种身份屹立在京城,让肖家人大团圆。
“你若能做到,我必定上书皇上给你表彰,至于皇商,则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。”
赵明华从不屑于与商户有什么关联,毕竟官商勾对的名声并不好听。
“可以。”
有名了,还怕没利吗?
“你得给我透个底,你有多少粮,能撑多久?”
“上百吨,撑到秋收,够不够?”
上百吨?
这让夏广成大吃一惊。
“你家不是开药坊的吗?”
又怎么会有粮,而且数量巨大。
蜀王作乱已有半年之久,粮食一直是重中之重的物资,粮行的人早就嗅着味儿不再平价卖粮了。
也就是说,赵明华手中的囤粮应当是在半年之前就已经到手了。
他为什么要囤这么多粮在手中?
难不成想改行做粮商?
不对,这不是重点。
重点是,他的粮是平价售卖,意味着他的粮购入的时候价格并不高。
是什么让他做到未卜先知的?
又是什么让他可以放弃巨大的财富去搏一个皇商的名头?
要知道,按照现在的粮价来算,他这上百吨粮售卖了也能赚个盆满钵满了。
“是开药坊,救人有很多种方式。不仅仅只有治病救人这一条,让人能填饱肚子也算是一种。”
“从头到尾,你就没想过牟取暴利?”
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赵明华道:“我赵家的家训是上得起天下对得起地,摸着良心告诉众人:我谁都没有负过。发这种财会亏了自己的福报。”
“那希望你好人有好报。”
“那是必须的,我最好的运气就是遇上了暖暖,并娶了她为妻。”
夏广成……一不小心就看到他在得瑟了。
嗯,不过,他说的话也是事实。
真的,就很巧,他夏广成也觉得最好的运气就是娶上了春玉,还有了盼盼这个乖女儿。
对,因为有了肖春玉,他成了肖家孩子口中的大姐夫,于是赵明华上赶着来帮他破局。
“接下来要怎么做就是将军的事儿了,草民告退。”
没等夏广成回话,赵明华站起身就往外走。
“将军……?”
胡副将不知道这个年轻后生给将军说了什么,但是将军若有所思的样子让他觉得好像有情况。
“召集几个副将和先生一起开会。”
开会的主题是:怎么让城里的百姓知道破城后粮价会瞬间恢复平价?
“将军,据探子得来的消息,城中存粮不足,别说恢复平价了,就是养活大军都不够了。”
饭可以乱吃,话是真不能乱讲啊。
这会要人命的。
到时候激起了民愤,那才是莫大的损失。
破城的功劳也会被代替,这岂不是得不偿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