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建设与生产(三)(1 / 2)
李渝离开之后,李宏也开始思考垦荒的问题,把土地开出来问题不大,难的是分配。想到这里,李宏顿时感到头大,自古以来分配都是难题,不患寡而患不均,想要分配的让所有人满意,实在是太难。
这时候,李宏突然想起了前世现代社会的一些公司的工资制度。李宏记得很清楚,在一些公司里,工资是分为两个模块,一个是底薪,一个绩效,所有人的工资都是底薪加上绩效,只要公平公正且及时发放,几乎不会出现员工之间的矛盾。如今的情况似乎也可以参照此办法,河曲县现已有耕地面积约 20 万亩,平均下来一个人 3 到 4 亩,这还是因为全县大部分都是农民才有这些耕地。不过随着李宏在此发展工业,必然会有不少人投身工业发展,转行当工人,那么又会多出一些耕地无人耕种。李宏若是先将原有耕地按照家里人口分配,成人 3 亩,小孩 2 亩,70 岁以上老人 1.5 亩,以这样的标准分给原住民,相信每个家庭分配的土地都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存需求。那么以此来看,原有的耕地就相当于底薪,可以保证一家人不被饿死。可若是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,那就要去开垦新的耕地。至于新涌来的百姓,李宏对他们的分配方法同样是底薪加绩效。与原住民不一样的是,他们的底薪就是开垦的前 5 亩土地,这是属于自己的,其余多开垦的土地由政府进行统一分配,采取以多劳多得为主,其他分配方式并行的办法。为了照顾一些条件困难的家庭,李宏会额外进行政策补助,对他们进行照顾。当然,为了鼓励百姓开荒,李宏也会发布一些奖惩政策,激发老百姓的积极性。
想到这里,李宏的眼中瞬间焕发光彩,他越想越觉得可行。不过此时必须要政府进行牵头,分配的时候一定要当着所有人的面,讲清楚分配原则,保证公平公正公开,这样才能消除百姓之间矛盾。
不过具体要怎么进行呢?这又是摆在李宏面前的一个难题。粮食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,在这段时间内,李宏依旧要面临很大的粮食缺口。另外,河曲县的土地属于黄土高原地形,地形复杂,耕地狭小分散,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。同样,这里的土质以黄绵土和栗钙土为主,质地疏松,肥力较低,这就限制了农业产量。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,这里只适合种植耐旱、耐瘠薄的作物。
对此,李宏思来想去,最终想出了对策。粮食不足,李宏决定继续拨出一笔钱,去向外界采购,同时向第二战区申请援助,请求上级帮忙,另外广发公告,号召外界积极援助。至于耕地分散,李宏就让政府出面,让百姓之间互换耕地,争取将大部分的耕地尽可能连成片,从而增加耕作效率。为了提高农业产量,李宏决定让部队抽调人手,另招募百姓兴修水利,引一部分黄河水进来,浇灌土地。土地肥力问题这个需要化肥,李宏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,眼下全国的化肥都依赖国外进口,代价太大,李宏暂时只能以传统农家肥为主,后面再想办法弄化肥了。
李宏虽然想出了办法,但是他并不打算立马实施,他想要在后面的行政公署大会上说出来,听听诸位县长的意见,毕竟他们治理多年,经验丰富,或许还能查缺补漏。事不宜迟,李宏立刻拿出纸笔,开始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书面文件。